首先nginx的默认日志为
# log_format main '$remote_addr - $remote_user [$time_local] "$request" ' # '$status $body_bytes_sent "$http_referer" ' # '"$http_user_agent" "$http_x_forwarded_for"';
log_format语法格式及参数语法说明如下:
log_format <NAME> <String>;
关键字 格式标签 日志格式
关键字:其中关键字error_log不能改变
格式标签:格式标签是给一套日志格式设置一个独特的名字
日志格式:给日志设置格式
log_format格式变量:
$remote_addr #记录访问网站的客户端地址
$remote_user #远程客户端用户名
$time_local #记录访问时间与时区
$request #用户的http请求起始行信息
$status #http状态码,记录请求返回的状态码,例如:200、301、404等
$body_bytes_sent #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的响应body字节数
$http_referer #记录此次请求是从哪个连接访问过来的,可以根据该参数进行防盗链设置。
$http_user_agent #记录客户端访问信息,例如:浏览器、手机客户端等
$http_x_forwarded_for #当前端有代理服务器时,设置web节点记录客户端地址的配置,此参数生效的前提是代理服务器也要进行相关的x_forwarded_for设置
access_log语法格式及参数语法说明如下:
access_log <FILE> <NAME>;
关键字 日志文件 格式标签
关键字:其中关键字error_log不能改变
日志文件:可以指定任意存放日志的目录
格式标签:给日志文件套用指定的日志格式
其他语法:
access_log off; #关闭access_log,即不记录访问日志
access_log path [format [buffer=size [flush=time]] [if=condition]];
access_log path format gzip[=level] [buffer=size] [flush=time] [if=condition];
access_log syslog:server=address[,parameter=value] [format [if=condition]];
说明:
buffer=size #为存放访问日志的缓冲区大小 如果缓存了就不会适时打印日志了
flush=time #为缓冲区的日志刷到磁盘的时间
gzip[=level] #表示压缩级别
[if = condition] #表示其他条件
根据nginx的access_log查看接口请求时间
首先修改修改生成日志的格式,在nginx配置文件的http里添加如下内容:
log_format '$remote_addr - $remote_user [$time_local] "$request" ' '$status $body_bytes_sent $request_body "$http_referer" ' '"$http_user_agent" "$http_x_forwarded_for"' '$upstream_addr $upstream_response_time $request_time ';
然后修改nginx配置文件相应server配置
access_log /data/wwwlogs/access_api.log ;
标红的部分一定要相同。
分析nginx日志,例如查找响应时间大于0.02秒的请求:
cat access_api.log | awk '($NF>0.02){print $6 " " $7 " " $8 " " $11 " " $NF}' > c.txt
awk有内置的变量。对于每一个记录,即行,分隔空白字符分隔记录默认情况下,它存储在$ n个变量。如果该行有4个词,它会被存储在$1,$2,$3和 $4。$0表示整行。 NF是一个内置变量,它代表这一行有多少个被分隔的域。